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学术科研

当前位置: 首 页 > 学术科研 > 正文

法学院段晓彦教授主讲含弘法学2025级新生入门讲座第4讲:问世间法为何物?——法律人的良知与智慧

发布者:  时间:2025-09-30  浏览:

2025 年 9 月27日,法学院举办含弘法学2025级新生入门讲座第4讲。法学院段晓彦教授为学院2025级全体本科生、研究生新生主讲“问世间法为何物:法律人的良知与智慧从法律知识到法律智慧”。

段晓彦教授以“人生三境”为引,从“昨夜西风”到“蓦然回首”,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不仅是外在的规范,更是内在的智慧。她通过“生命的起点与终点”“劝酒是否构成过失犯罪”“酒驾与交通肇事责任”等生动案例,激发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初步思考,并强调“起疑情”是法学思维训练的起点。

段晓彦教授从“法”的语源出发,深入解析“灋”与“律”的文化内涵,并对比中西方“法”概念的差异,指出法律不仅是行为的规范,更是社会秩序与价值共识的体现。她进一步阐述了法律的机能、法学的学科属性,以及法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强调“法学不是纯粹的科学,而是一门融合真、善、美的人文学科”。

在谈到“从法律知识到法学智慧”时,段晓彦教授提出四大指标:人性论、价值观、方法论与历史观。她援引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等先哲的人性观点,结合“父子相隐”“洞穴奇案”“母亲匿子”等经典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与人性、情理与法理之间的张力。

段晓彦教授特别指出,法律人不应只是“法律的泥水匠”,而应成为“法律的工程师”,具备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她鼓励学生多读文史哲,以文学看见“看不见的世界”,以历史理解“现象的脉络”,以哲学发出“根本的天问”,从而在未来的法律实践中做到“恰到好处”的正义。

讲座尾声,段晓彦教授以“十牛图”为喻,勉励同学们在人生与学业中不断自觉、觉他,找到“自转与公转”的平衡,成为一名“欢喜自在的法律人”。她引用朱熹“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结,希望同学们永葆学习的热情与初心的清澈。

在场同学纷纷表示,整场讲座内容翔实、思想深刻,段晓彦教授以深厚的学养、睿智的见解和温暖的人文关怀,不仅为新生开启了法学殿堂的大门,更点亮了通往法律智慧之路的明灯,期待在未来的求学之路上,能常受如此启迪,常怀如此初心。

                                                            供稿、供图:王泓尹、向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