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12日,由教育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法学组联席会主办、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承办的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成功举办,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等24所高校参加本届竞赛。经过为期两天的精彩比拼以及实务专家评审,学院代表队在比赛中不惧挑战、精益求精,赛出了水平和风采,荣获团体优秀奖。
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作为举办多年的高水平模拟法庭竞赛,参赛队伍实力强劲,赛题系以真实刑事案件为基础,进行修改或整合后制成的赛题案卷,考验参赛队伍的法学基础和司法实务能力。比赛采用两套赛题,案卷材料复杂、时间紧张,控辩双方都面临巨大挑战。
学院积极动员各年级同学参与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模拟庭审竞赛,指派师索、范卫国担任指导老师,王卓担任带队老师。10月8日学院下发关于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模拟庭审竞赛的预告通知,积极动员学院同学报名参与本次大赛;经过简历筛选,10月10日确定了正式队员。10月24日,各位参赛队员和指导老师第一次线下集中会面,研读比赛规则、探讨比赛题目。11月4日,控辩双方分组于法学院701室进行模拟演练并邀请实务专家予以专业指导;11月10日,各位队员以及带队老师踏上了去往竞赛场地的旅途。
及时复盘、熬夜备赛、梳理案件事实、确定辩护思路、反复润色文书、解决争议焦点……见证了北京绚丽的夕阳和初冬灿烂的日出,队员们说,“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模拟庭审竞赛已告一段落,但我们继续前进的脚步不会就此停下。”
供稿:李心语
参赛队员心得感悟:
赵蔚旻:
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比赛,也很幸运能够遇到极其负责的指导老师和并肩战斗的队友。在几周的备赛时间里,大家一起查阅资料、准备与打磨文书、模拟场上环节,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锻炼了我的文书写作能力、法律检索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我对案件的理解,教会了我用不同的方式思考问题。第一次体验公诉人的身份,也满足了我对检察官这一职业的向往——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指控犯罪,准确认定事实、适用法律,维护正义。总之,本次比赛收获良多,不虚此行。希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自己能不断反思、不断进步,弥补差距,以更加沉稳冷静的态度、更加丰厚的知识储备应对各种问题。最后,再次感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和指导!
马明坤:
在近一个月的准备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法律人应当担负的使命,法庭上能够据理力争爆发闪光点背后的辛苦与钻研。一个月的时间,我们对文书中的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标点都反复斟酌考量,我们对每一句法庭辩论的表达都反复练习,学会用法言法语说话,学会细心耐心写文书。在比赛参赛过程中,可以看到各个学校的风采,领略不一样的“公诉人”气质,不一样的“辩护人”风格。通过评委的点评,不断精进自己法庭上的表达和表现方式,使自己不断向一个真正的辩护人,真正的法律人靠拢。
胡凌杰:
在这次比赛中我领教到了全国各个顶尖高校优秀学子的实力与风采,受益良多。最大的感触在于,模拟庭审不仅考验法学生对法条的掌握与案件的分析,同时非常注重实战时的气场风度和应变能力。因此,只有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与丰富的实务经验,才能在庭审中简明扼要地阐述己方观点,一针见血地指出对方缺漏,条理清晰地回应对方,沉着老练地把控庭审节奏。赛后我会吸取经验,精进自身,努力实现从“法学生”到“法律人”的转变。
李科:
第一次参加这样规模的模拟庭审,非常荣幸和来自天南海北的选手们同台竞技。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和队友们一起研读材料,头脑风暴,校对法律文书、斟酌语句表达。非常感谢各位指导老师给予我们无微不至的帮助,对我们的问题不厌其烦地解答。在比赛的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自己和其他院校选手之间的差距,各位评委老师鞭辟入里的点评更是让我受益匪浅。赛前的充分准备十分必要,但是模拟庭审也需要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一颗强大的心脏。公诉人要做到“客观公正理性平和”,辩护人则需要尽己所能地为被告人争取权益,角色不同,站位不同,气质和任务也就随之不同。要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不能只是满足于某一方面的出彩,而是全方面能力的综合,这段宝贵的经历也会鞭策着我继续累积、不断向前。
张芸芸:
很荣幸在学院的支持下参加了第十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此次我上场担任了辩护人,对我而言,这是一个难能可贵的、向各高校优秀选手学习和交流的机会。总结此次比赛,我认为打好法律理论功底是最基础的,掌握理论才能在备赛时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赛前充分备赛是必要的,材料部分的挖掘深度将决定一个团队的起点与终点,因此投入大量的时间与多重的角度进行材料分析是至关重要的。而在比赛过程中,选手还应随机应变,及时调整策略。首先,根据评委的特点针对性地调整风格。若评委都是来自实务界的,那么他们可能对比赛的表演性要求不高,更倾向于娓娓道来的说理式风格。同时,也要根据对手的风格调整自我,有些对手善于“找茬”、咬文嚼字,例如证据目录所举页码错误,这类对手对细节很严谨,但往往存在“抓小放大”的缺点。此时,我们可以及时用一句话解释而后,或者放低姿态诚恳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再提请对方应就全案的重点、争议点,在事实和法律的基础上发表意见。此外,模拟法庭竞赛对表达能力的要求极高,我们要运用语言技巧将自己的观点准确、精炼、生动的书面化表达出来。最后,我坚信“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模法过程虽然艰苦劳累,但能在较短时间内锻炼能力、开拓眼界。希望大家都能突破自我,徜徉于深厚的模法世界。
吴依琳:
参加这么大型的模拟法庭比赛对我们每个人而言都是第一次,就正赛的赛制特点而言,每支参赛队伍都需要在2天的时间里经历3到4场的高强度竞赛,而复赛的持方由抽签决定,也意味着复赛存在着一个持方遭遇轮空而另一个持方需要进行连续作战的可能。这些都对各赛题的阵容搭配、选手的抗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每位选手都应当在赛前对赛题进行充分的掌握,并能根据场上的局势与赛后的反馈对比赛策略进行及时的调整;除此之外,由于正式比赛全程都会严格计时,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在极短的时间里用最精练的语言输出最精准和专业的表达。事实上各个赛队能想到的点都大差不差,因此,提前做好攻防,预判对手的指控或辩护思路并提前对每一个问题做好文字稿的准备或许是一个有益的应对方法。
我深知自己如今所收获的一切是许多人无私付出、倾力奉献的结果,我个人在其中起到的作用甚至或许可以忽略不计。感谢学院愿意为我们的经历买单,感谢队伍的顶梁柱、为我们找资料陪我们熬夜的师索老师,感谢在文书、庭审方方面面为我们提供建议的范卫国老师,感谢不远千里陪我们来到北京的王卓老师,感谢一起努力、一起经历起起伏伏的七位小伙伴们,在101一起度过的这一个月将是我一生都将珍视的宝贵经历。
张渝霞:
距离备赛第一天已经过去一个月零三天,于我而言,其中的经验和教训大概有如下几点:
1. 赛题材料要仔细研读。全面而细致的研读赛题材料,不放过一字一句。
2. 相关法律法规查阅要详尽。既要查阅己方需要的法律法规,还要一并查阅对方可能会用到的条文。然后将所有法律条文整合在一起,可考虑用表格的形式。
3. 评委判准要摸清。分清比赛与真实的庭审,不同的场景评判标准往往有所不同。
4. 向法官全面展示案件事实、证据和证明过程,而非纠结于说服对手。控方要把握好节奏,充分展示己方完整的证明过程。辩方要针对控方的指控内容提出观点,不能无中生有。
5. 语言精炼,避免重复。表述上可考虑观点在前,紧接事实+证据+法律依据的结构。
上述大多是赛场上评委给出的建议,同时也正是我的不足之处,今后我也将继续努力,做到更好。
李心语:
首先,感谢学院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很荣幸获此机会前往北京参加此次全国大学生模拟庭审大赛。于我而言,此次比赛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
作为首场初赛选手之一,我遗憾自己没能把所有案件细节及事实更为精炼地呈现给法庭,我遗憾自己对于对手(本场公诉方)出现的问题未能予以及时的提醒和纠正,我遗憾自己在表达当中带入了更为生活化的语言语句。赛后我常常复盘比赛现场的录音,对于本有更大机会获胜的比赛深深惋惜,并给自己未来的比赛及学习工作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作为一个法律人,不仅要有深厚的法律功底、要有对案件事实和法律事实精准透彻的洞悉能力,更要有能够从庭审语言、现场表现中去体现这种能力的本领。真正使自己要呈现的东西烂熟于心,条理清晰、语言精当的进行无纸化呈现,当然,如果是在模拟庭审比赛中,根据合议庭(评委)的评判标准,不用特别做到无纸化呈现,毕竟好的庭审效果大于无纸化的要求。
作为本次参赛队员,观摩队友其他场庭审以及其他优秀队伍的庭审比赛现场,收获颇多,总结如下:
1.完美主义。对待每一份文书(自己或对手的)小心核对、多次检查、关注细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迎难而上,临危不乱。不畏惧难题、不害怕对手,即使在场上遇到相对棘手的问题仍然保持冷静、坦然应对。
3.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遇到问题,独立自主、积极主动、认真研究。
4.法律文书写作能力。用简练的语言讲明白事实和理由,在有限的纸张里开展无穷法律论证。
5.逻辑推理能力。理解法律规定背后的交锋和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