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论》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 必修课
中文名称 刑法总论 英文名称 General Criminal Law
适用专业 法学 开课单位 法学院
总学时 63 (理论:63实验实习: ) 学 分 3.5
先修课程 法理学、民法学 后续课程 刑事诉讼法、犯罪学
二、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刑法总论是以现行刑法总则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研究刑法典、单行刑事法律与非刑事法律中刑法规范的学科。刑法总论是法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部门法学。通过本课程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邓小平为指导,掌握我国刑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所规定的具体内容,培养分析、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为毕业后能较好的适应刑事司法实际工作和有关理论研究的需要打下基础。
三、 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理论与知识方面: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我国刑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系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及修正案和司法解释。
能力与技能方面:培养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案件的能力,为做好刑事法律服务工作获取必要的知识本领,并为毕业后进一步深造以及能较好的适应刑事司法实际工作和有关理论研究的需要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刑法概说(1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刑法的概念和性质,了解刑法的创制与完善,了解刑法的根据与任务, 掌握刑法的体系与解释。
教学重点与难点:刑法的概念和性质, 刑法的体系与解释。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法的概念和性质:刑法的概念, 刑法的性质:刑法的阶级性质, 刑法的法律性质。
第二节 刑法的创制与完善:刑法的创制, 刑法的完善。
第三节 刑法的根据与任务:刑法的根据,刑法的任务。
第四节 刑法的体系与解释:刑法的体系,刑法的解释:效力解释,方法解释。
第二章 刑法的基本原则(3时)
教学目的:明确我国刑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在刑法中的意义,以帮助刑法的正确实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罪刑法定的原则;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意义: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刑法基本原则的意义。
第二节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的含义,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法中的体现,罪刑法定原则的司法适用。
第三节 适用刑法律人人平等原则:适用刑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含义,适用刑法律人人平等原则的具体体现。
第四节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含义,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立法体现,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司法适用。
第三章 刑法的效力范围(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我国刑法在空间效力和时间效力上的法律规定,以便将刑法正确地适用于不同地域、不同人和不同时间所发生的刑事犯罪案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刑法的空间效力的属地原则、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刑法的溯及力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法的空间效力:刑法空间效力的概念和原则,我国刑法的属地管辖权,我国刑法的属人管辖权,我国刑法的保护管辖权,我国刑法的普遍管辖权。
第二节 刑法的时间效力:刑法的生效时间,刑法的失效时间,刑法的溯及力,与刑法时间效力有关的若干问题的法律适用。
第四章 犯罪概述与犯罪构成(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犯罪的基本概念,明确和掌握我国刑法中犯罪的基本特征;掌握犯罪构成的基本概念,明确犯罪构成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犯罪的本质;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构成的共同方面;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的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犯罪的概念:
犯罪概念的类型:犯罪的形式概念,犯罪的实质概念,犯罪的混合概念。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犯罪构成:犯罪构成的历史沿革,犯罪构成的概念,研究犯罪构成的意义。
第五章 犯罪客体(2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犯罪客体的概念和种类,明确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相互关系,掌握犯罪客体在犯罪认定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犯罪客体的种类;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犯罪客体概述:犯罪客体的概念,研究犯罪客体的意义,
第二节 犯罪客体的分类:犯罪的一般客体,犯罪的同类客体,犯罪的直接客体。
第三节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犯罪对象的概念,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的联系与区别。
第六章 犯罪的客观方面(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犯罪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点,掌握犯罪客观方面的基本要素和其他要素的内容,以帮助正确定罪量刑。
教学重点与难点: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犯罪的客观方面概述:犯罪的客观方面的概念和特征,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犯罪客观方面的意义。
第二节 危害行为:危害行为:危害行为的概念和特征,危害行为的表现形式,危害行为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三节 危害结果:危害结果的概念和特征,危害结果的种类,危害结果的地位。
第四节 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因果关系的客观性,因果关系的相对性,因果关系的时间序列性,因果关系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因果关系的复杂性,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问题,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问题,刑法因果关系与刑事责任的联系和区别。
第五节 犯罪的其他客观要件:时间、地点、方法对定罪的意义,时间、地点、方法对量刑的意义
第七章 犯罪主体(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犯罪主体的概念,掌握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和刑事责任能力的规定,理解特殊主体在刑法中的作用。注意(法人)单位可以成为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刑事责任年龄;刑事责任能力;身份犯;单位犯罪的处罚。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犯罪主体概述:犯罪主体的概念,犯罪主体的意义。
第二节 刑事责任能力: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刑事责任能力的内容,刑事责任能力的程度。
第三节 与刑事责任能力有关的因素:刑事责任年龄,精神障碍,生理功能丧失,生理醉酒。
第四节 犯罪主体的特殊身份: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概念,犯罪主体特殊身份的类型,犯罪主体特殊身份对定罪量刑的意义
第五节 单位犯罪:单位犯罪的概念,单位犯罪的处罚原则。
第八章 犯罪的主观方面(5时)
教学目的:了解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掌握犯罪故意的概念与特征、犯罪过失的概念与特征、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在刑法中的意义及刑法上的认识错误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教学重点与难点:犯罪的故意;犯罪的过失;间接故意与轻信避免过失的关系;刑法上的认识错误与定罪。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犯罪主观方面概述:犯罪主观方面的概念,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司法实践中查明犯罪主观方面的要求。
第二节 犯罪故意:犯罪故意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犯罪故意的类型。
第三节 犯罪过失:犯罪过失的概念,犯罪过失的类型。
第四节 与罪过相关的几个特殊问题: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期待可能性问题,严格责任问题。
第五节 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概念及二者的关系,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的意义。
第六节 认识错误:认识错误的概念,法律认识错误,事实认识错误。
第九章 正当行为(5学时)
教学目的:明确正当行为的性质和意义,掌握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应当具备的条件,弄清正当防卫与防卫过当,紧急避险与避险过当的界限,了解其他排除犯罪性行为的种类及其成立的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正当防卫的条件;无限防卫权与防卫过当;紧急避险的条件。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正当行为概述:正当行为的概念,正当行为的种类,研究正当行为的意义。
第二节 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概念和意义,正当防卫的条件,防卫过当及其刑事责任。
第三节 紧急避险:紧急避险的概念和意义,紧急避险的条件,避险过当及其刑事责任,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区别。
第十章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5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故意犯罪过程中各种停止形态的概念,掌握各种停止形态的构成条件和对它们的处罚原则。
教学重点与难点:犯罪既遂;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故意犯罪停止形态概述: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故意犯罪停止形态的意义,犯罪停止形态存在的范围。犯罪未完成形态负刑事责任的根据。
第二节 犯罪既遂形态:犯罪既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既遂形态的类型,既遂犯的处罚原则。
第三节 犯罪预备形态:犯罪预备形态的概念和特征,犯罪预备形态的类型,预备犯的处罚原则。
第四节 犯罪未遂形态:犯罪未遂形态的概念和特征,犯罪未遂形态的类型,未遂犯的处罚原则。
第五节 犯罪中止形态:犯罪中止形态的概念和特征,犯罪中止形态的类型,中止犯的处罚原则。
第十一章 共同犯罪(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共同犯罪的概念、成立要件、认定、形式以及我国刑法中共犯的种类及其刑事责任。
教学重点与难点:共同犯罪的认定。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共同犯罪的概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共同犯罪的成立要件,共同犯罪的认定。
第二节 共同犯罪的形式:共同犯罪形式的概念及其划分的意义,共同犯罪形式的划分。
第三节 共同犯罪人的刑事责任: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标准,主犯、从犯、胁从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教唆犯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第十二章 罪数形态(5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区分一罪与数罪的标准,以及如何运用这一标准认定特殊状态犯罪的罪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继续犯;想象竞合犯;牵连犯。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罪数判断标准:研究罪数形态的任务和意义,罪数判断标准的学说评析,犯罪构成标准说的科学性,罪数的类型。
第二节 一罪的类型:实质的一罪,法定的一罪,处断的一罪。
第一节 数罪的类型:实质数罪与想像数罪,异种数罪与同种数罪,并罚数罪与非并罚数罪,判决宣告以前的数罪与刑罚执行期间的数罪。
第十三章 刑事责任(1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刑事责任与犯罪和刑罚的关系,从而把握刑事责任在刑法学与刑法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与难点:刑事责任的根据;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事责任的概述: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刑事责任的地位与功能。
第二节 刑事责任的根据:刑事责任根据的含义,刑事责任根据学说述说,刑事责任的哲学与法学根据。
第三节;刑事责任的发展阶段和解决方式:刑事责任的发展阶段,刑事责任的解决方式。
第十四章 刑罚概述(2学时)
教学目的:明确刑罚的概念、特点,掌握适用刑罚的目的,了解刑罚的功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刑罚对犯罪人的功能;刑罚对社会的功能;刑罚的特殊预防。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罚的概念:刑罚的概念和特征,刑罚与犯罪的关系,刑罚与其他法律制裁方法的区别。
第二节 刑罚的功能:对犯罪人的功能,对被害人的功能,对社会的功能。
第三节 刑罚的目的:刑罚的目的概说,特殊预防,一般预防,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的关系。
第十五章 刑罚的体系和种类(4学时)
教学目的:了解刑罚体系的组成和特点,掌握各种刑罚的含义及其适用对象、方法等。
教学重点与难点:刑罚的种类;有期徒刑;死刑;剥夺政治权利。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罚的体系:刑罚体系的概念,刑罚体系的功能,刑罚体系的特点。
第二节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第三节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第四节 非刑罚处理方法:非刑罚处理方法的概念,非刑罚处理方法的种类,非刑罚处理方法的适用条件。
第十六章 刑罚载量(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量刑的含义及其在刑事审判中的地位,明确量刑的依据和原则,把握各种量刑情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量刑的法定情节;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罚载量概述:刑罚载量的概念,刑罚载量的任务,刑罚载量的意义。
第二节 量刑的原则:量刑必须以案件事实为根据,量刑必须以刑法规定为准绳。
第三节 量刑情节体系:量刑情节的概念,量刑情节的体系,法定量刑情节,司法解释规定的量刑情节,定罪剩余的构成事实转化为从重处罚情节,酌定的量刑情节。
第四节 量刑情节的适用:从重、从轻处罚的界限,多功能从宽处罚情节的功能选择,减轻处罚的限度,正确对待“可以型”情节和酌定量刑情节,量刑情节的理性评价。
第五节 法定刑、量刑情节与宣告刑的关系:法定刑是衡量犯罪人刑事责任程度的标尺,量刑情节与量刑空间的关系,量刑最佳适度与宣告刑的关系。
第十七章 刑罚载量制度(4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具体裁量制度的含义及其运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累犯;数罪并罚;缓刑。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累犯:累犯的概念和意义;累犯的分类和构成条件;累犯的刑事责任。
第二节 自首和立功:自首的概念和意义;自首的种类及其成立条件;自首的认定;自首犯的刑事责任;立功。
第三节 数罪并罚:数罪并罚概述;数罪并罚的原则;不同情况下数罪并罚原则的具体适用;关于数罪并罚的其他问题。
第四节 缓刑:缓刑的概念和意义;一般缓刑;战时缓刑。
第十八章 刑罚执行制度(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减刑、假释两种刑罚执行制度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减刑、假释。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和借助多媒体技术讲授,辅之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罚执行概述:刑罚执行的概念与特征;刑罚执行的原则;
第二节 减刑:减刑概述;减刑的适用条件;减刑的程序和减刑后的刑期计算。
第三节 假释:假释概述;假释适用的条件;假释的程序、考验和撤消。
第十九章 刑罚的消灭(2学时)
教学目的:掌握时效、赦免的含义及其设立的意义,掌握时效期限及起算,时效的中断和延长。
教学重点与难点:追诉时效计算。
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教学,理论讲授,课堂讨论。
讲授要点:
第一节 刑罚消灭概述:刑罚消灭的概念;刑罚消灭的主要法定原因。
第二节 时效:时效概述;追诉时效。
第三节 赦免:赦免的概念和种类;我国赦免制度的特点。
五 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 :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点名、提问和发言);实验实践考核成绩(书面报告);期中书面试卷考试(开卷或闭卷);期末书面试卷考试(闭卷)。
成绩评定:平时成绩(20%);;期中书面试卷考试(20%);期末书面试卷考试(60%);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
[1]高铭暄 马克昌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2]高铭暄主编《刑法学原理》(三卷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
[3]高铭暄主编《新中国刑法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高铭暄 赵秉志主编《新中国刑法学五十年》(三卷本)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年8月版。
[5]谢望原主编《刑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版。
[6]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7]马克昌主编《刑罚通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年6月版。
[8]马克昌主编《比较刑法原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版。
[9]苏惠渔主编《犯罪与刑罚理论专题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8月版。
[10]苏惠渔 杨兴培主编《刑事疑难案例法理评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10月版。
[11]陈兴良著《本体刑法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2月版。
[12]陈兴良著《刑法适用总论》(上、下卷)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6月版。
[13]陈兴良著《当代中国刑法新境域》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版。
[14]刘宪权 卢忠勤著《金融犯罪理论专题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10版。
[15]赵秉志主编《当代刑法理论探索》(四卷本)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1月版。
七、其他说明
先学课程:《宪法学》《法学基础理论》《民法学》。
并列课程:《刑事诉讼法学》
执笔人签名: 专业(教学部)负责人签名: 主管教学院长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