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 课程类别 选修课
中文名称 犯罪学 英文名称 Criminology
适用专业 法学 开课单位 法学院
总学时 36(理论:36 实验实习: ) 学 分 2
先修课程 刑法学 后续课程 犯罪心理学
二、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犯罪学是全国高等学校法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课程。是针对具有一定国内法基础及相关知识的本科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犯罪学是以描述犯罪现象、分析犯罪原因、探索犯罪预防为内容的独立学科。同时,犯罪学又是综合各个独立学科的成果和结论建立起来的学科,是犯罪人类学、犯罪生物学、犯罪社会学、刑事政策学、刑罚学等独立学科的汇集,但又高于这些分支学科,是这些分之学科的概括和综合。只有在犯罪学的视野下,才能汲取各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而不流于片面,才能正确认识犯罪现象各种因素的应有位置进而构建科学的犯罪预防体系。
犯罪现象是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与国家机器同时出现的。犯罪学就是为了预防和减少犯罪而对犯罪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辨证研究的科学。我国的犯罪学是从总体上对犯罪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综合研究的科学;起目的在于揭示犯罪产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指出减少犯罪、预防犯罪的道路。犯罪学作为一门科学正式诞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历经百余年,其在内容上和方法上都呈现多元化的转变。但作为一个学科,犯罪学远未走向成熟。学习和掌握犯罪学,研究犯罪现象、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对保障社会安宁、捍卫人权具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扎实掌握犯罪学的基本理论和代表学说,包括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犯罪分类和犯罪现象的描述、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犯罪预测和犯罪预防等基本知识,犯罪人类学理论、犯罪生物学理论、犯罪精神病理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和被害人学等学说;而且要使学生紧密联系各种犯罪学理论和学说所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深入领会犯罪学内容和方法的发展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意义,从而引发学生具有现实应答性的犯罪学理论思考。
三、课程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综合性独立学科的性质,以揭示犯罪现象的客观规律和遏止犯罪为研究目的,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犯罪学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在整个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贯彻系统论的犯罪原因论,树立综合治理的犯罪预防总体指导思想。
3、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具体而言,就是犯罪学中的犯罪概念、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犯罪分类和犯罪现象的描述、犯罪的社会原因和个体原因、犯罪预测和犯罪预防、犯罪人类学理论、犯罪生物学理论、犯罪精神病理学理论、犯罪心理学理论、犯罪社会学理论和被害人学等基本概念和理论。
4、注意犯罪学研究方法的学习。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部分 课程内容
第一章 导 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欧美犯罪学与前苏联犯罪学在界定研究对象中存在的矛盾,以及犯罪现象与个人犯罪作为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内容: 欧美犯罪学研究对象的历史演变;
前苏联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犯罪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章 犯罪现象的社会本质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对刑法的客观基础的理解,犯罪学中“犯罪”的界定。
教学内容:“犯罪”的界定;
刑法的客观基础;
作为犯罪学对象的“犯罪”
第三章 西方犯罪学理论评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整体主义与个体主义的区分,迪尔凯失范论评介及萨瑟兰的不同交往理论的评价。
教学内容:西方犯罪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西方犯罪学理论的从分野;
西方犯罪学各时期的典型理论
第四章 当代中国犯罪学的结构及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了解我国犯罪学中犯罪本源论的评价,如何应用我国犯罪学的理论分析、预防当前犯罪现象。
教学内容:新中国犯罪学的创立和发展;
当代中国犯罪学的结构及相关理论;
(1)犯罪现象论;
(2)犯罪原因论;
(3)犯罪预防论
第五章 犯罪原因
教学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对犯罪原因及根源的理解,对罪因结构的理论认识,对犯罪原因的哲学解释。
教学内容: 犯罪原因概述;
犯罪原因研究指导思想;
罪因结构
第六章 犯罪的社会原因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对犯罪的社会原因的理解,并进行实证分析。
教学内容:犯罪的社会原因概述;
经济因素与犯罪;
政治因素与犯罪;
教育家庭因素与犯罪;
文化冲突与犯罪;
亚文化与犯罪;
犯罪亚文化
第七章 犯罪的主体原因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个体原因的基本涵义和特征,犯罪人的生物生理特质与心理因素。
教学内容:犯罪主体原因的概念;
生理因素与犯罪;
犯罪的心理原因
第八章 被害人与犯罪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与类型,犯罪过程中被害人与犯罪的辩证关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教学内容:犯罪人与被害人概述;
犯罪人的本质属性与类型;
被害原因;
被害预测
第九章 犯罪预防概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犯罪预防的意义,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与模式构建。
教学内容:犯罪预防的概念;
犯罪预防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犯罪预防的基本原理
第十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式的框架与特征,结合实际分析中国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教学内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概述;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原则、措施和主要环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
第十一章 刑罚预防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刑罚预防的功能与原则,矫治犯罪人的一般原理。
教学内容:刑罚预防的概念和特征;
刑罚预防的功能;
刑罚预防的原则;
对犯罪人的矫治
第二部分 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针对本学科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的特点,在教学应注意:
1、系统性思维的贯彻。犯罪现象纷繁复杂不断变动,犯罪学的各种学说及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更是百家争鸣,让人目不暇接。但目前犯罪学的理论框架尚未确立,基本范畴有待探讨,研究方法需要更新,研究成果难以落实,犯罪学研究陷入困境。为避免迷失在理论的雾霭中而有所突破,建议贯彻系统性思维。对于犯罪原因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犯罪预防,各个学派、学者都基于某个特定视角展开实证研究并著书立说,形成了谁都有一定道理又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混乱局面。只有贯彻系统论的犯罪原因论,树立综合治理的犯罪预防总体指导思想,才能正确认识各种学说的应有理论位置和在实践中实现其应有价值。
2、教学形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基础,学生课后阅读为辅,并结合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日常的授课应围绕重点的归纳、难点的剖析以及作业讲解。
3、组织学生分组分课题做适当的实证研究并进行讨论交流。
第三部分 教学课时分配表
序号 课程内容 讲课
学时 课内外
学时比 作业量及
批改要求 备注
第一章 犯罪学概述 2 1:1
布置作业4次,
2次全部批改。
第二章 西方犯罪学的历史发展 6 1:1
第三章 犯罪现象论 2 1:1
第四章 犯罪原因论 2 1:1
第五章 犯罪根源 2 1:2
第六章 犯罪的社会原因 6 1:1
第七章 犯罪的主体原因 2 1:1
第八章 被害人与犯罪 2 1:1
第九章 犯罪预防概论 4 1:2
第十章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2 1:1
第十一章 犯罪的刑罚预防 2 1:1
合 计 32
五、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资料
1、王牧著:《犯罪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吴宗宪著:《西方犯罪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4、菲利著,郭建安译:《犯罪社会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5、郭建安主编:《犯罪被害人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韦恩.莫里森著,刘仁文、吴宗宪、徐雨衡、周振杰译:《理论犯罪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7、白建军著:《关系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六、课程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以犯罪学论文为主。
执笔人签名: 专业(教学部)负责人签名: 主管教学院长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