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上,西南大学财税法读书荟2024-2025学年第2期(总第12期)在法学院409会议室举行。法学院叶金育教授、邹新凯副教授,国家治理学院郑将军博士后、王昊宇博士,以及法学院全体财税法方向硕士研究生参加本次读书荟。

本次读书荟由2023级法律硕士朱元魁主持,郑将军博士后主汇报《法秩序统一原理下逃税罪的认定与重构——基于罪刑法定和税收法定原则的思考》一文。郑将军博士后围绕论文选题,从法秩序统一原理下“双重法定”原则、“双重法定”原则之下对逃税罪的审视、逃税罪的立法完善等方面展开汇报,核心依循法秩序统一原理的基本概念、罪刑法定与税收法定原则的关系之理论,指出现行逃税罪在行为方式、犯罪结果、犯罪主体、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条款存在的问题,并从审慎对行为方式进行扩大解释、避免犯罪主体的一般化、犯罪标准的重构、严格遵守“双罚制”原则、“不予追究刑事责任”条款的改进、程序正当原则的坚守这六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完善建议。
针对郑将军博士后的汇报,13位在读硕士生从选题意义、文章结构、论证逻辑、写作脉络、摘要规范性、关键词选取、论文格式等方面发表各自的观点与建议。王昊宇博士首先与郑将军博士后交流了论文的整体阅读感受,其次针对论文框架的拟定分享了写作技巧,最后重点建议郑将军博士后加强题目和各级标题的准确提炼、罪刑法定原则和税收法定原则关系的论证、税法和刑法保护法益的联系与区别的论证,增强论文核心观点的说服力。
承接同学们的评议,邹新凯副教授对郑将军博士后汇报的论文提出以下问题或建议:论文的摘要写作应当更有层次;第一部分描述性内容相对较多,提炼程度不足;依据裁判文书网的案例数据判定逃税罪的发生率缺乏充分依据;关于逃税罪的立法完善论证可以就完善方案本身设计检验机制,进而结合个别案例作出验证分析。
叶金育教授首先肯定了所有同学在读书荟上持续学习获得的进步,对于同学们的发言给予表扬,并和同学们一起重温了财税法读书荟的创办目的、开展形式和团队风格定位,分享了论文选题、框架拟定与具体写作等感悟。对于郑将军博士后汇报的论文,重点从五个层面予以解剖:一是论文选题的新颖性不足,聚焦点不足,研究对象和关键词表达不准。比如,逃税罪能否“重构”“行刑责任”能否直接作为关键词。二是论文诸多表述不够规范。比如,两高和新解释等缩略语词,缺乏必要的法言法语和通用规范。三是论文逻辑不够清晰、论证说理缺乏,跳跃性过强,“问题-对策”低层写作痕迹较为明显,缺少必要的论理。四是逃税罪的研究既可以从法益角度切入,也可以从行为定性进行解剖,还可以从定量角度展开,但无论从何种角度关注逃税罪,《刑法》第201条第4款都是重中之重,有必要探究其背后的税法哲学。五是对逃税罪的研究,“行刑衔接”是重要的观测口径,但行刑衔接不宜简单停驻在《税收征收管理法》上偷税行为与《刑法》上逃税罪之间的衔接,要更深一些关注201条逃税罪所涵摄的各类行政行为之间的内在逻辑。
供稿:陶举辉